顯示具有 生活點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生活點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

團圓



也許年紀漸長,心態轉變,以往的中秋,跟現在的感覺迥然不同。

記得兒時,中秋節定必會大夥兒一起吃晚飯。飯後爺爺和嫲嫲會帶我到公園玩燈籠。那陣子我偏愛玩玻璃紙造的燈籠,從半透明的燈籠 外清楚地望著燃燒著的蠟燭,內心老是覺得踏實些。可是燈籠好像跟我沒有什麼緣份似的,在散步的時候燈籠內的蠟燭總會被怪風刮翻,那可愛的楊桃或兔子燈籠最 後都是落得灰飛煙滅的下場。現在除了部份復古的燈籠會用蠟燭外,大都用電燈泡發光,火燒燈籠的場面我想是少之又少了。

那些年節日的前後總會嘗到柚、 楊桃、芋頭、菱角、月餅等應節食品。活了三十多個年頭,菱角依然令我牙癢癢的敵人,無論如何我還是不懂如何有效地把它的外殼剝下,成功取出一片完整無缺的 菱角肉。時至今日,想來是月餅的利錢豐厚,應節的食品除了月餅之外就是月餅,楊桃、柚、梨等味道都夾進月餅裏,家中一盒盒吃不完的月餅,最後就填入香港人討厭的堆填區。

在再沒有爺爺嫲嫲的中秋後,回家來做節的人減少了。或許各有原因,可是比較下就是不復以往熱鬧。不過相較我的表弟妹,我還是很幸福。他們的爸爸年初過身了,今後的中秋都會少了一位自己最想與之圑聚的親人,過往那頓團圓的晚飯或許只能往回憶裡尋找。

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」但願天下人都珍惜眼前人,中秋節快樂。

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

還在來民族主義這一套?



無意中結識了一位支持民建聯的朋友,由於那個朋友圈子是建立在一個共同興趣上,我們之間並不談政治,我亦沒有向他表態「民建聯,最無恥」這個宇宙定律。在那個朋友圈子裏,我們會以一個Whatapps群組互通訊息,談的都是圍繞著我們那個共同興趣。但那位民建聯支持者,偶爾會在群組裏發一些令我眼火爆的訊息。比如早前林老師事件,他就發了一條「林慧思原來仲有句刁你老x未出街!請廣傳!」的視像,我不知群組內的其他人怎樣想,可是群組內沒有其他人回應他。

這件事令我發現,土共組織現在會用Whatapps來彌補中年人士不用Facebook的習慣。近年智能手機普及,我身邊很多姨媽姑爹都己安裝了Whatapps來通訊,Facebook 帳戶不是沒有,但都是為了玩Candy Crush 才開的,因此他們不太懂用Facebook,更枉論去加一些群組去接收資訊。因此,我也會斷斷續續地收到一些土共鼓動大家「愛國」的資訊。

最近我又從群組中接收到土共一個「愛國」訊息。連結內的網頁分享了一些血淋淋的日本侵華舊照片,提醒人民愛國也別忘國恥,企圖挑起與日本人的仇恨,來昇華大家的「愛國心」。我不知道民建聯這些土共支持者是怎樣想,但這訊息對年青一代而言應該起不了維穩的作用。

日本侵華殘殺平民,誰對誰錯非常明顯,根本不值討論。可是以此立論,叫人心繫中共又未免太可笑。大躍進、文革時代中國人死得少嗎?八九六四屠殺和平示威者不夠殘忍嗎?跟日本侵華有什麼分別?有的,日本侵華是外人殺自己人,大躍進、文革、六四是自己人殺自己人。然而殺自己人的政權現在還大剌剌在執政,叫人民不要忘記國恥,努力擁護現有政權。誰不知現在最大的國恥就是殺人政權在執政。再者,近年中港矛盾激增,本土意識抬頭,一句「大家都係中國人」已可媲美「X你老母」的地位。土共還未跟上潮流,在Whatapps 散播這類中國人被欺壓,大家要愛國這類傻的嗎才信的訊息,無疑是與新生代脫節的訊號。

利用釣魚島主權這類國族主義仇恨議題,分散國民對土共政權的不滿,把焦點轉移在「外族」這種把戲,在大陸或許還有市場。在香港,我想還是不要拿這種技倆來獻醜了。

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

虛擬服裝




午飯時跟一位女同事談及一個台灣的電視節目,該節目要求夫婦或情侶在觀眾面前說出一件一直忍瞞著對方的往事,當中有一位已婚男仕在節目中透露,曾瞞著對方花費不少金錢在網上虛擬遊戲人物的「衣服」上,目的是要令遊戲人物看起來威風一點。節目中的男性評判一致地同情及理解這位男仕,但另一邊廂的女性評判卻批評及指責該男仕無聊和胡亂花錢。
「我無法理解你們男生的想法。」她繼續抱怨道:「把錢花在虛擬世界裡有什麼得著,你們男人的錢就是花得冤枉!」
我想了一想,然後道:「雖然我也不會把錢花在網路遊戲上,但這只是大家的價值觀各有不同而已。」
她當然不認同道:「把錢花在毫無價值的東西上,是哪門子的價值觀?」
我的目光移往她的真皮錢包道:「有人認為花錢在名牌服飾上都是沒有必要的,名牌子與普通牌子的貨品在功能上很多時候是很接近,但價錢可以相差十倍甚至百倍,從某種角度來看,錢同樣都是白花了。有人會認為這都是虛榮心作祟,但我會說你們都在購買『快樂』。」
「辛苦賺來的多餘錢,用來作慈善用途固然是品格高尚,但用來作個人消遣亦是人之常情,即使是如何使用,目的也是想令自己快樂。只要不添自己和別人麻煩,又有什麼問題呢?」
人總愛把自己的價值觀硬套在別人身上,你正在穿的名牌衣服,在別人眼中,可能正正就是你口中所不屑的虛擬衣服。

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

Comfort Zone



與朋友飯聚時談及近期熱門的求愛真人騷電視節目,當中有一個環節是要求參賽者打破自己的 Comfort Zone (舒適區),在街上結識陌生女子。友人對此深感認同,哀嘆以往在戀愛路上也被困在 Comfort Zone,未敢在鬧市與素未謀面的女子搭訕。
對此,我實在是深感驚訝。
香港實在有太多人追捧「正能量」,情況已到達迷信的地步,凡以「正能量」包裝的事情,不論是如何荒誕,當中存在多少矛盾,總必然有其市場。
須知道任何正面的大道理被抽空來討論,該「道理」必然是正確且沒有破綻。比如有人在端午節義贈糭子給老弱基層聊表心意,抽空來看必然是好事一樁,但有政黨以贈送「蛇齋餅糭」為名賂賄基層選票,義贈糭子這件事就變得為人齒冷。
香港現在就是氾濫著「正能量」,在大街小巷你都能看到用「正能量」包裝的身影:政客、層壓式傳銷人員、電視節目、電影、人生教練等… … 偏偏很多人身陷旋渦而不自知。
「我不認為未敢與陌生女子搭訕是失敗的。任何人想擴闊社交圈子結異性,首先想到的總會是參加興趣班、上教會、做義工、甚至轉工!如果要跑到街上去認識陌生女性才算是誇越Comfort Zone,你的Comfort Zone未免太大了吧? 這個節目只是借comfort Zone 這大道理來合理化在街上與異性搭訕,目的就是提高收視。」
最後,我問朋友一句:「你認識多少已婚或未婚戀人是因在街上搭訕認識而開花結果?」

刊於六月二十七日明報副刊自由談專欄